不久,记者曾经走访过的三门县志办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他们找到了有关蛇蟠岛上采石方面的记载。根据县赋记载,蛇蟠岛在800多年前的宋代,就有了大规模的采石活动。但是,千百年前的古人为何把采石场的地址选在一个海中的孤岛上呢?
蛇蟠石材质坚韧、细腻、色泽赭红,用于民居建筑及古墓构件
“蛇蟠石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它的色彩,其呈粉红色的,被雨水打湿后,又呈赭红色,所以作为石料显得华贵喜庆,符合中国人审美传统,有江南名石之称。”三门县文化馆馆长梅军认为。
原来,由于蛇蟠石的材质坚韧、细腻、色泽赭红,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开采,最终使得这座小岛成为一座镂空的岛屿。另外,在陆路运输成本与难度都远高于水路运输的古代,人们在海边或江边开采石料,也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到此,蛇蟠岛上上千个洞窟的来历明白了。可1300多个洞窟,如此巨量的石材都去了何方,都做了什么用途?据可靠的史料记载,早在唐朝,蛇蟠岛上的石头已经得到开?,用于民居建筑及古墓构件,宋朝时达到一定的规模,到了明、清达到鼎盛时期。
当年,通过古人的辛勤劳作,一块块石材被抬出蛇蟠岛,运到海边,再通过水路销往宁波、杭州,甚至传说还到了更远的越南、日本和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