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人以十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也就是说霍去病死於那一年的年末,与第二年紧紧相接。霍去病之死与卫伉失侯最短有可能只相差一天,最远不过一年。
史记记载:“自骠骑将军死后,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
毫无疑问,这两件事在时间上紧紧相接。
再来看卫伉的罪名,矫制。
矫制,也就是假传圣旨,后果非常严重,需要冒很大的风险,那麽卫伉为什麽要矫制呢?他干冒奇险去矫制,不可能是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可能是为了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那麽他假传圣旨的对象是谁呢?他假传了一道什麽样的圣旨?
这麽重的一个罪,不管多麽大的人物,只要沾上这两个字,死罪难逃。为什麽卫伉仅仅是削去了侯爵,而没有死呢?以卫青当时在武帝心中的分量,能保得住这个犯了死罪的儿子吗?
这一年霍去病不过二十三岁,按常理推算,卫伉很可能只有十几岁,这样的一个少年能有多大的本事?能掀起多高的风浪?他有什麽资格矫制?
他会否只是一个被人利用,受人摆布的小棋子呢?
六,张汤之死
张汤是武帝朝极为重要的一个大臣,当年陈皇后的巫蛊案是他处理的,淮南王的谋反案也是他镇压的,朝中律令是他修订的,算车缗是他最先提出的。
他的作用并不局限在某一个领域,武帝前期的每一项重大政治举措几乎都有张汤的身影,可以说他既是决策者,也是执行者,集内外朝身份於一身。
张汤是一个什麽样的人呢?除了心狠手辣,树敌颇多之外,他还非常清廉,死后家无余财。
张汤虽然不爱财,但是对权势的追求却是狂热的,这势必会影响到卫氏的利益。具体的说,张汤与丞相存在着利益之争,有谋夺丞相之位的野心,而丞相是太子少傅,与卫氏利益密切相关。
武帝对张汤非常倚重,甚至在张汤生病时,亲自去他家里看望他。然而封建帝王都是多疑善变的,当一而再,再而三的有人诟病张汤时,武帝动摇了,将他下狱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