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一词的来历
“下海”一词,原本用来描述稀里糊涂干某种事的行为。这一说法据传最早源于戏曲《洛阳桥》,说的是清朝的一个蔡姓状元遵照母亲遗愿为家乡建一座洛阳桥。但在建桥过程中,桥墩突然打不下去,当地百姓传言是“海龙王不同意,所以卡壳”。
于是,蔡状元贴出一则布告,寻找能下得海去与龙王面洽架桥事宜的人。几个月过了,无人应征,当地县令大怒。无奈之下,两个衙役在酒馆里找到一个名叫“夏德海”的醉汉,谎称找到了“下得海”的人。于是就有了下海这一个词。
文人墨客笔下的下海
旧时戏曲界称非职业演员(票友)转为职业演员为“下海”。 老舍 《四世同堂》二四:“论唱,论做,论扮相,她都有下海的资格。可是,她宁愿意作拿黑杵的票友,而不敢去搭班儿。”
指充当娼妓,在老舍《四世同堂》四三中就有所提及:“每逢有新下海的暗门子,我先把她带到这里来,由科长给施行洗礼,怎样?”指妓女第一次接客伴宿。
指妓女第一次接客伴宿。欧阳予倩《桃花扇》第一幕:“下海就是梳拢,梳拢就是上头。你别装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