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明代冶锌遗址揭秘(2)

  据介绍,在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关于用泥罐“开炼倭铅”的阐述,是目前世界上有关炼锌技术的最早记载,不过,关键步骤并未说明。

  那么,明代古人究竟是怎样冶锌的?这座完整的冶锌遗址,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工人们先将氧化锌矿砂、煤粉按一定比例盛入反应罐后,再在罐口用粘土做出内凹带孔的冷凝窝封盖反应罐,然后在反应罐的肩部用耐火的粘土上接一节筒形口,盖上盖板,形成冷凝区。将反应罐置于冶炼炉的炉栅上,四周堆放煤饼,炉栅内投放柴薪、木炭等燃料,点火引燃煤饼。当窑室温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反应罐内产生气态锌,锌蒸气通过冷凝窝的透气孔上升至冷凝区,冷却凝结成液态锌,滴入冷凝窝凹槽内。待冷却后,人们打破反应罐,取出锌块。

  “当时的冶锌工艺基本可以概括为装料、入炉、冶炼、破罐取锌几个步骤,之后工人们还要将其放在灶上进行提纯。”杨爱民说,在当时,古人的这些土方法已经十分先进,锌块纯度可达99%。

  为何冶锌作坊找不到一块成品锌?

  官府日夜监工,造锭控制严格

  据杨爱民介绍,遗址东西长约150米,埋藏面积1万多平方米,可谓规模巨大。然而,考古人员至今连一块成品锌锭的影子都没有看见。

  “当时,锌与盐一样,属于严控品。同时,这些锌锭大量用于生产钱币,为防止私自制币,官府派人日夜看守,这些锌锭只要一出产,就会送至官府指定的地点存放。”杨爱民说,锌能与多种有色金属制成合金,其中最主要的是锌与铜、锡、铅等组成的黄铜。而在明代,黄铜是制钱的主要原材料。

  为什么河滩上,灰坑、窑炉与废弃物都一一“露脸”,就是没有成品呢?杨爱民推测,可能是作坊在废弃之时,人们将所有的成品全部运走,而即便残留下部分锌锭,也在漫长的岁月里,流失在泥沙之下。

  作坊为何建在河边,周围还没有矿山?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不推荐你看的:

  • 古墓深埋地下,几千年来数不清的王侯将相大家门户,自然也有数不清的古墓。这些古墓埋葬千年不为人所知,由于人们施工...
    考古奇闻奇闻指数:637
  • 在明朝皇帝之中,英宗朱祁镇是公认的没有建树的皇帝。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九岁登基,短短38年的生命之中,经历了...
    考古奇闻奇闻指数:332
  • 500年前的男尸,出土后居然连一片趾甲都不少,而且胡须也没有脱落?记者从南京博物院考古专家处获悉,几天前,考古队在...
    考古奇闻奇闻指数:2330
  • 明代唐伯虎《八景图》(局部) 清代费丹旭《瑶池仙祝图》 明代唐伯虎真迹《八景图》等一批珍贵宋明清古画惊现广东羊城...
    考古奇闻奇闻指数:1688
  • 考古奇闻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