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6月,根据当地工人提供的线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许汉奎、刘金陵、刘德明等研究人员迅速赶往被炸毁的驼子洞进行观察。虽然洞早已被夷为平地,但残存的洞壁旁仍可见较多的动物化石。
同年11月,南京博物院的房迎三研究员也到这里工作,并采集了上万块哺乳动物化石,经过鉴定,这里的动物包括黄河马和长鼻三趾马在内共有28个种,比1990年炸出的汤山“葫芦洞”内的哺乳动物种类要多近一倍,“葫芦洞”发现的动物化石有熊、豺、犀牛等15种。
不过遗憾的是,“驼子洞”因为很快就被毁,关闭了寻找“猿人”化石的大门。“这件事让我今天想来都非常心痛!”当年参与考察的许汉奎这样告诉记者,“如果在驼子洞也发现猿人化石,那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一个爆炸性新闻。因为驼子洞内的动物化石比葫芦洞的要早几十万年。”
不过,残存的驼子洞发现的马化石,也为考古界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发现南京的黄河马和长鼻三趾马前,黄河马一般被认为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的晋、陕两省,而长鼻三趾马也认为只分布在秦岭以北。
而现在黄河马和长鼻三趾马同时出现在长江以南,说明在早更新世期间曾发生过至少一次北方动物群跨越长江的南迁事件,这对考古界也是一个重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