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栋说,根据他们的研究,白垩纪在整体上二氧化碳水平相对较高,但并非均一不变。地质学家研究发现,在白垩纪中期,大西洋靠近赤道地区的平均温度达到了42℃,但是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快速下降,气温也随之“大跳水”,到了白垩纪晚期最低的时候只有2.2℃。“这些快速的气候波动变化并不是孤立的,也和当时地球磁极消失等地质环境变化相对应。”
这项的研究结果对于现在温室效应的研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虽然现在仍处于温室气候条件下,二氧化碳排放越来越多,温度也呈现逐渐走高的趋势。但即便如此,气候变化不是完全的“一边倒”,也可能会出现若干次气温突然猛降的极端气候情况。
接下来,王永栋和他的研究团队还将针对侏罗纪等时期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进行研究,希望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温室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更多的地质学依据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