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墓如何发展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说的是清明在寒食节之后,而清明之后,则就渐渐进入花褪残红,春泥护花的惜春时节了。

  清明有祭扫的传统,首倡者是东汉光武帝刘秀,至今已有两千年。唐朝之后,民间扫墓祭祖渐成风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玄宗李隆基诏令,寒食上墓,遂以为俗。所以,扫墓实际上是清明前一两天即寒食节的内容。

  踏青游园归来的人们,在这个时节,要祭扫,要寻根问祖,探寻祖先的文化,寻找精神的家园。各朝各代的墓葬,或浓缩了它们那个时代的精华,或留存下那个社会的风骨,或承载着恒久不息的精神。在乾陵司马道前驻足,凝望远山,脑海中却浮现盛唐风尚;端详孔林中的二月兰,怀想季羡林同名散文,于是抬起头,看到了那些被捣毁又被修复的石碑;泛舟游历小三峡大宁河,遥望峭壁悬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

  中国古代墓葬,是伴随中华文明诞生而同步发展的。自新石器时代至宋元明清,古代墓葬和墓葬文化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沿革的历史。以帝王陵寝为例:秦建始皇陵,开创陵寝制度;两汉时期,厚葬之风盛行,神道两侧开始出现了石雕;唐代依山建陵,气势恢宏,皇亲从葬,功臣陪葬,并且自乾陵始,陵园布局成定制,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以昭陵规模最盛;北宋的位于中岳嵩山与洛河间的七帝八陵和被誉为“中国金字塔”的西夏王陵,以及经历了多次迁移的成吉思汗衣冠冢,无一不被时代刻下深深的历史印记;明清陵园建筑的艺术风格比以往各朝各代都有较大的突破,形成了由南向北、排列有序的相对集中的木结构建筑群。建筑布局和形制沿袭明陵的清代陵寝雕饰风格更为华丽,其中清东陵和清西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不推荐你看的:

  • 世界上发现过很多的木乃伊,其中最早的木乃伊就是冰人奥兹。他死于5300年前,在阿尔卑斯山被发现,后经研究是被人谋杀...
    考古奇闻奇闻指数:438
  • 马王堆是一个墓地,很早前出土了一位马王堆女尸辛追。辛追去世两千多年,出土时面貌保存完好,皮肤还有弹性。马王堆女...
    考古奇闻奇闻指数:446
  • 在网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中,鬼洞族的秘密让很多人都十分感兴趣。精绝古城中的鬼洞族为何会被毁灭呢,而精绝女王又...
    考古奇闻奇闻指数:936
  •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而中国的文明遗迹不仅仅都是帝王墓之类的,中国也有类似古玛雅的远古遗迹,...
    考古奇闻奇闻指数:725
  • 考古奇闻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