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的水生“吸血鬼”奇异虫

  双翅目昆虫(例如蚊子、苍蝇)与人类的关系特别紧密,许多类群为寄生生活,是重要的致病害虫。尽管双翅目昆虫在三叠纪早期就已经出现,但其寄生行为和吸血行为演化较晚,具体时代仍有争议。寄生昆虫一般分为体外寄生(外寄生)和体内寄生(内寄生)两类。现生寄生昆虫得到了广泛研究,但其起源和早期演化一直吸引着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关注。由于其独特的习性,寄生昆虫很少能保存为化石;此外一些有争议的化石也缺少明确的寄生形态特征。因此,化石证据缺失严重阻碍了我们对古代昆虫寄生行为的了解。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海春研究团队与临沂大学等单位紧密合作,在内蒙古赤峰地区侏罗系地层中发现了一类怪异的昆虫化石,经过系统研究,将其鉴定为双翅目伪鹬虻科的幼虫,并命名为“侏罗奇异虫”。该化石揭示了昆虫幼虫一个极端特化实例,并代表了已知最早的水生外寄生昆虫。 

  奇异虫长相十分怪异。其体长约2厘米,腹部尾节具有三对呼吸器官,前两对为柔软的呼吸鳃,后一对较为骨化,上有气孔。这些特征见于水生昆虫,表明奇异虫应为水中生活。奇异虫最特别的形态特征是胸部具有一个膨大的圆形吸盘,吸盘上附有6个辐射状排列的脊。这些突起的脊主要用于提升吸力,并加强摩擦力以防止吸盘侧向滑动,类似的结构常见于工业上的特种防滑吸盘。这种带脊的吸盘是首次在昆虫发现,很可能是由原来的三对胸足特化形成。奇异虫腹部具有6对粗短的伪足,足上具两列锋利的小勾,同时伪足上还有较长的倒刺,这些结构可使奇异虫在水中高阻力的情况下牢固附着在寄主身上。奇异虫头部很小,明显退化,口器为刺吸式,其大鄂为钩状,大鄂中部有纵向凹槽,用于吸食寄主的血液或其它体液。功能形态学分析表明奇异虫应为一类水栖、营外寄生生活的幼虫。道虎沟古湖泊当时缺少鱼类,但各种蝾螈类极其繁盛。奇异虫很可能寄生于蝾螈鳃后部的皮肤或其它隐蔽部位,吸食血液或体液,堪称为侏罗纪的水中“吸血鬼”。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不推荐你看的:

  • 在考古界当中有许多超出人类认知的考古遗迹发现,也也随之而来发现了许多诡异的考古文物,甚至还发现了吸血鬼的骨架...
    考古奇闻奇闻指数:725
  • 英国西北的林多·莫斯沼泽地挖泥炭的工人曾偶然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一位25岁男子的遗体,且面朝沼泽地。考古学家对这一...
    考古奇闻奇闻指数:467
  • 世界考古历史十大发现 吸血鬼再现?考古界一直在不断的发现新的历史遗迹,挖掘出更多的探索价值,很多考古发现具有很高...
    考古奇闻奇闻指数:554
  • 英国多赛特郡一处海滩上的一座悬崖在圣诞节期间倒塌,露出了数百件远古生物留下的化石,吸引了成百上千的化石爱好者。...
    考古奇闻奇闻指数:329
  • 考古奇闻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