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当时的战斗民族,大约也是由赵武灵王种下的种子。能打仗的廉颇大家知道很久了。长平之战,因为赵括纸上谈兵,被秦人坑杀四十余万。八年后,燕王听信臣言,以为赵国“壮者皆死长平”,动了歪心,先征询乐间的意见。乐间说赵国是“四战之国”,不可伐,燕王说,那我两个燕军打一个赵军呢,对曰不可,燕王又说,那我五个燕军打一个赵军呢,仍曰不可。燕王怒,众臣又跟着起哄说没问题,于是燕王起兵攻赵。廉颇为将,破燕军,两个燕将,一死一虏。
结语:细算起来,这三个君王,只有赵武灵王是真正饿死的,但却一并写落来,是因为其三者境况相似,当其叱咤风云之时,一呼百应,天下就在掌中,又有谁曾想到自己将来会落到如许下场。《史记》中并未多言当时的细景,但读书者仍然能依稀感到,当年夕阳西下,齐桓公病卧在床无人照料、楚灵王起身发现头下枕着一掊黄土、赵武灵王从树上掏下雏雀时的那种眼神与感觉。
他们不是时代的强者吗?是。
那他们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
我想,难得有统一的答案。不过,这三人在生前纵横驰骋,手中积攒了相当的权力,因而成为众人追逐、抢夺乃至杀戮的对象。所以看到一位高官前呼后拥,冠盖遮天,莫要羡他、憎他,摸摸自己的脖子,看上面的人头还在不在,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