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艺术家毛里茨·科内利斯·埃舍尔作品的启发绘制的艺术图,显示了光在粒子态和波形态之间的连续变化。
阿尔贝托·佩鲁佐(左)和彼得·夏伯特(右),研究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
实验中用以检测波粒二象性的量子光子芯片。单光子通过光纤进入环路,在输出端被极其敏感的探测器检测到
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
著名网络科普作家塔米姆·安萨利在其近著中,提出了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10大科学发现。有些我们耳熟能详,有些却似最熟悉的陌生人。基本上,我们很难分辨,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和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哪个更伟大。所以,我们要做的仅仅是站在牛顿们的肩膀上,看得更多、更远。
十、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从十七世纪初笛卡儿提出的两点假说开始,至二十世纪初以光的波粒二象性告终,前后共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牛顿、惠更斯、托马斯·杨、菲涅耳等多位著名的科学家成为这一论战双方的主辩手。正是他们的努力揭开了遮盖在“光的本质”外面那层扑朔迷离的面纱。二十世纪初,普朗克和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学说。
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的波粒二象性”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下图为青年时代的爱因斯坦)
1911 年 10 月 29 日,在物理化学家能斯特的组织下,主题为“辐射理论与量子”的第一届索尔维会议终于在布鲁塞尔成功召开了。来自各个国家的物理学家们聚在一起,共同讨论恼人的量子问题。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即经典物理学的某些基本原理处境不妙了。第一届索尔维会议使量子思想声名远播,并使更多的人投入到对量子问题的研究中。爱因斯坦的好友贝索风趣地将这次会议称为“布鲁塞尔的女巫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