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3年开始,希特勒通过制定计划、政策法规,设立机构,将德国经济全面强制纳入战争轨道。1936年8月,希特勒宣布实行扩充军备的计划,提出德国军队和经济应在4年内为战争做好准备。在纳粹“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口号下,1933到1939年,德国军需工业增长了11倍。从1936年到1939年,德国军火产量是英美两国军火总产量的两倍多。德国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发动大战的总体战体制。
公然建侵略集团 德意日轴心助推世界大战
希特勒上台后,为适应国内全面扩军备战的需要,把组织国际侵略集团作为德国外交政策的主要任务。具有称霸地中海野心的意大利是德国争取的首要对象。
1933年初,希特勒明确提出德国、意大利、日本是“能够对抗世界威胁的力量”。同年7月,英、法、德、意在罗马签署《四国公约》,这是德意相互勾结的一次尝试。
1934年6月,希特勒与墨索里尼首次会晤。1936年9月25日,希特勒利用意大利因为入侵埃塞俄比亚陷于国际孤立的局面,通过一系列拉拢行动,推动德意联盟的建立。侵略目的的一致性使德国赢得了意大利的信任。1936年7月,意大利支持德国吞并奥地利的行为,其后两国联合干涉西班牙内战。10月24日,希特勒对意大利外长齐亚诺说,德、意要确有把握击败英国,夺得世界霸权,就必须建立一个大同盟。25日,德、意签订《德意协定》,建立“柏林—罗马轴心”。墨索里尼几天后发表演说,称该协定是欧洲历史的“新时代”。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三国轴心正式形成。1939年1月1日,德、意将该协定发展为军事同盟。22日,德、意缔结《德意同盟友好条约》,建立政治军事同盟,为德、意、日法西斯轴心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初始基础,加强了欧洲战争策源地的构成。
法西斯发动二战不是一个国家能做到的,而是由法西斯国家结成侵略集团共同进行的。德、意、日法西斯轴心的形成是二战爆发的重要条件,预示着世界大战的临近。
墨迹未干即被毁 慕尼黑协定难换“体面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