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1万年前被神秘撞击 气候遭改变

  科学家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微

球粒

的组成元素与地壳的比例非常相似,其表面特征暗示它曾被加热到融化的温度。

  据国外媒体报道,有一种理论认为,大约在12900年前有一颗小天体(如彗星)撞击了地球,从而导致了那个时期显著的

气候和环境变化

。不过,这个理论在学术界尚存在着争议。最新的一项发现与这个理论符合的很好。该发现已经发表在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了。

  之前,微球粒在许多史前地点发现过。这次科学家基于在北卡州大学所做的材料研究工作,发现了微球粒的许多性质。该发现非常有趣,这篇

论文

最近又激起了学术界的大辩论,辩论的焦点是:这样的一次撞击事件是否真的发生过。

  有关这个问题的争论最早可追溯至2007年的一篇论文,研究者在论文中报道称:他们在多地都发现了显著撞击事件。论文引用的证据是,在研究地点发现了大量的磁化微球粒。微球粒是金属球状,尺度在10至50微米。相比之下,人头发的直径在50至100微米之间。

  尤其是,2007年的研究小组在“新

仙女

木期边界(YDB)采集的样本中发现了成千上万的微球粒。新仙女木期边界标志着这样的一个时期——那时地球的气候回归到和冰河期相似的条件,猛犸象等史前动物群体的数量似乎急剧下降。而且还标志着那时北美的克罗维斯(Clovis)文明经历了明显的人口下降或一些显著的文化修饰。

  在新仙女木期边界上下的界层当中也收集了样本。相比之下,在新仙女木期边界层取到的样本中有更多的微球粒的数量。这些个微球粒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自然或人工来源,包括天体撞击事件,火山喷发以及工业污染。大多种微球粒彼此之间非常容易区分。

  然而,在2009年,另一个小组的研究者发表了一篇论文对2007年的那篇论文提出了质疑。研究者核查了2007年论文中提到的两个地点——新墨西哥州的布莱克沃特德罗地区和南卡罗莱纳州的托普地区(Topper site)以及其它的五个地区,并声称除了一个地区之外,其它所有地区的新仙女木期地层中都没有发现明显增多的微球粒。

  现在,最新发表在PNAS上的这篇论文指出,2009年的研究基于了一个有缺陷的判定标准。尤其重要的是,本次的研究不但在2007年论文提到的布莱克沃特德罗地区和托普地区,而且在2009年论文中提到的马里兰州地区也发现了微球粒,数量和2007年论文中的吻合。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不推荐你看的:

  • 自古以来人类的征服欲从未间断,自从有了外星人之说后,更是想方设法的要控制外星人。殊不知,美国科学家发现了新大陆...
    未解之谜奇闻指数:271
  • 中秋月圆之夜,我们都能看到有亮又圆的月亮,大家都知道,其实月亮就是月球,长久以来,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从没有放弃,...
    未解之谜奇闻指数:222
  • 青海德令哈外星人遗址附近的沙漠中一夜之间出现了直径近2000米的巨型规则圆环图案,这让人们想起了分布在欧洲的麦田怪...
    未解之谜奇闻指数:212
  • 史湘云,《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一,四大家族史家的千金,贾母的内侄孙女,贾府通称史大姑娘。那么,史湘云出场之谜...
    未解之谜奇闻指数:210
  • 未解之谜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