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缺少氧气,翼展达75厘米的蜻蜓等巨型昆虫灭亡,正是充足的氧气让它们长得这么大
一项最新研究称,数亿年前巨型飞行昆虫的出现和衰落,可能与在水中呼吸的它们的幼虫能够获得的氧气量有关。
科学家研究了巨型昆虫(其中包括翼展将近1米的蜻蜓)体型更小的现代后裔,认为他们通过观察生活在水里的这些昆虫的幼虫,已经揭开困扰专家100多年的一个谜团。他们相信,3亿年前的巨型昆虫幼虫就是凭借比现在更高水平的氧气,长到像古生物学家发现的化石遗体那么大。稍后气候发生变化,氧气水平下降,巨型昆虫的幼虫因无法获得充足氧气,而大量死亡,这导致这些生物最终走向灭亡,只剩下体型相对较小的近亲。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海洋学与工程学院的大卫-比尔顿博士参与了这项研究,他说:“史前时期,更高水平的氧气通过对它们的幼虫产生影响,可能助长了巨型昆虫的进化,很多已经灭绝的庞然大物都要经历水栖幼虫阶段,这可能并非偶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上,比尔顿及其联合论文作者威尔克-威尔伯克在文章中指出,水栖昆虫幼虫对氧气水平的起伏波动,比在空中呼吸的陆栖成虫更敏感。

研究人员主要着眼于石蝇,这种昆虫直接从水里获取氧气,而水体里的氧气比空气里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