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钦潘达教授说,大约1%~2%的人有此问题,典型症状是夜里进食欲膨胀,不吃无法入睡等。由于夜间零食通常是垃圾食品、热量很高,因此该症状不但影响睡眠,还很容易导致肥胖。
研究者认为,这周期1和2基因,协同作用来确保进食和睡眠保持同步,任何一个基因出了问题都会打乱二者的周期。“长期以来人们都不把夜食症当成是真的疾病。”萨钦潘达教授说,“但这项研究能提出许多关于这些周期如何调控的问题。”
所以,看了结果有点感慨的夜宵爱好者们,可以稍许坦然些:夜宵难耐,真的不是你们的错——娘胎里带来的。
对于改变,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生物手段,帮助避免日日夜宵带来的负面后果。比如,像满世界飞的商务人士,经常需要调时差,非常痛苦。目前生命科学界已经能够做到,通过一种药物,调节人体内生物钟基因对光的敏感度,从而人为地分泌感光蛋白,诱导体内的信号传递通路,调节生物钟,使人更快适应时差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