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封闭工作一直持续到2006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8处遗迹点全部发掘完成,共清理墓葬120余座、窑址13座及灰坑、灰沟、灶址等其他遗迹,出土陶器、石器、铜器、瓷器、玉器等大量各类遗物,发掘面积达上万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近千件。
郭京宁介绍,这些文物时间跨度长,从春秋时期开始,历经战国、汉、辽、金、明、清等历史时期,时间延续达几千年。“刚挖出来的时候很多是碎片,需要一片片拼凑成完整的器物。”
郭京宁说,如果单论文物的经济价值,可能并不高,“但文物背后的人和社会,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他以岩上墓葬区出土的“燕式陶鬲”举例,现在呈现于世的陶鬲是考古队员用石膏等拼凑碎片而成,能看出其圆底的形状,“如果出土很多类似文物,就能说明当时的制陶工艺水平、审美和使用习惯等。”
“可能跟普通人生活有点远,但是告诉村民他们生活的土地已经有了数千年历史,起码能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尊。”毕竟,“如果自己不尊重历史,也不会有人记得住你。”
新京报记者 黄颖
【考古流程】
勘探
以状如梅花形的“错列”打探孔方式,每平方米内打5个探孔,记录探孔的位置、深度、土层等。
使用探铲(“洛阳铲”)垂直向下探取图样,直到打到生土为止。
定位
使用GPS对遗址点进行定位。再按象限坐标法进行布方、编号,根据需要发掘的面积分为10米、5米间距不等,最后用全站仪通过建站,测点、生成点,直接在电脑中生成发掘区的总图。
发掘
由晚到早、自上而下地清理文化层和各类遗迹。采用彩色正片、负片和数码片三种形式进行现场摄像。对每处遗迹单位用文字、摄像、表格、图纸四种办法进行记录。
清理
将发掘出的文物进行清洗,并按发掘层级,也就是所属时代进行编号。
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