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原的“恐龙世界”(5)

  致力研究,八年新发现恐龙21属20种

  在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不仅仅是“巨型汝阳龙”获得了重生。

  “2006年以来,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合作,在豫西汝阳盆地、潭头盆地、西峡盆地、义马地区等处,发现恐龙化石点243处,发掘恐龙化石点61处,新发现恐龙21属20种,其中已经命名的有12个新属种,正在研究确认的还有5种,科研成果将陆续发表。”

  “这次,我们带来了12个已命名新属种中的11种恐龙化石。它们既有早白垩世‘汝阳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晚白垩世‘栾川动物群’的代表性恐龙,也有‘南阳恐龙蛋生物群’、‘义马生物群’的新成员。由于展品珍贵且重量太大,我们装了54箱,用了5辆9. 8米长的加长卡车,才从郑州拉过来的。”

  展厅中,一位外国专家正对着恐龙蛋不停地拍照。蒲含勇告诉记者,他是来自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专门研究恐龙蛋及骨骼显微结构的专家马丁博士,目前正与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一起进行着有关西峡恐龙蛋的相关研究。“我们在化石研究方面特别注重开放和合作,在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手的基础上,还与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丹麦、瑞典、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的十余位古生物学家在不同领域进行了合作,这不仅有力促进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的快速成熟,而且大大提升了我们自身的科研水平。”

  据蒲含勇介绍,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已经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古生物研究团队,不仅有专门的古生物研究室,还建设了河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以此为平台,以吕君昌研究员和本馆副馆长徐莉博士为代表,集合各方力量,把科研做精深,把科普做精彩。

  对于科普,蒲含勇显然有着深入的思考。他认为,对博物馆而言,所有的科研成果都应体现在通俗易懂的科普展览中,而古生物在科普方面有着得天独厚优势,更应该寻找、尝试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这次筹备了近半年的展览就是一次精彩的科普。记者看到,几乎每一种化石都配上了由啄木鸟科学小组科学艺术家赵闯先生精细绘制的恐龙复原形象油画,带领观众回到亿万年前,感受恐龙时代的壮阔与震撼。不仅如此,展览还专为孩子们设计了一个小导游——小恐龙“闪亮”,讲述了一个“路易贝贝”找妈妈的故事,用严谨的科学知识搭建了一个轻松有趣的童话世界。

共7页: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不推荐你看的:

  • 世界上发现过很多的木乃伊,其中最早的木乃伊就是冰人奥兹。他死于5300年前,在阿尔卑斯山被发现,后经研究是被人谋杀...
    考古奇闻奇闻指数:438
  • 马王堆是一个墓地,很早前出土了一位马王堆女尸辛追。辛追去世两千多年,出土时面貌保存完好,皮肤还有弹性。马王堆女...
    考古奇闻奇闻指数:446
  • 在网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中,鬼洞族的秘密让很多人都十分感兴趣。精绝古城中的鬼洞族为何会被毁灭呢,而精绝女王又...
    考古奇闻奇闻指数:936
  •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而中国的文明遗迹不仅仅都是帝王墓之类的,中国也有类似古玛雅的远古遗迹,...
    考古奇闻奇闻指数:725
  • 考古奇闻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