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史家对李光弼评价甚高,认为他完全可以与孙膑、吴起、白起、韩信这样的古代良将相比肩,且品德方面,更胜一筹。殊不料,李大将军晚年为太监所谋,困于口舌,不能自明,千方百计想保全性命,最终令自己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惊惧成疾,竟以忧死,正是“工于料人而拙于谋已”,令后人叹惋。古人谥法也非常有讲究。李光弼被谥为武穆,武者,刚强直理、克定祸乱;穆者通缪,布德执义、中情见貌。然而,穆还有另一种谥法:武功未成曰穆。宋代岳飞,后来也被追谥为武穆。
诗圣杜甫有首《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文学性地概括了他的一生事迹
:
“司徒天宝末,北收晋阳甲。胡骑攻吾城,愁寂意不惬。
人安若泰山,蓟北断右胁。朔方气乃苏,黎首见帝业。
二宫泣西郊,九庙起颓压。未散河阳卒,思明伪臣妾。
复自碣石来,火焚乾坤猎。高视笑禄山,公又大献捷。
异王册崇勋,小敌信所怯。拥兵镇河汴,千里初妥帖。
青蝇纷营营,风雨秋一叶。内省未入朝,死泪终映睫。
大屋去高栋,长城扫遗堞。平生白羽扇,零落蛟龙匣。”
雅望与英姿,恻怆槐里接。三军晦光彩,烈士痛稠叠。
直笔在史臣,将来洗箱箧。吾思哭孤冢,南纪阻归楫。
扶颠永萧条,未济失利涉。疲苶竟何人,洒涕巴东峡。
2、完名高节福禄寿全--中兴大将之郭子仪
郭子仪,华州郑县人。其父郭敬之曾作过唐朝五个地方的剌史,也算是世家子弟。郭子仪其人仪表堂堂,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唐玄宗天宝十三年,为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估计郭子仪象许多边镇中高级官员一样,庸庸无为,度过富贵而乏味的一生。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郭子仪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以本军出兵单于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出奇兵以山西插入,攻陷河东地区的战略重地静边军城(今山西右北卫镇),斩杀胡兵七千多,是“安史之乱”后唐朝首次大捷。
天宝十五年七月(公元756年),郭子仪与李光弼合军配合作战,在嘉山大败史思明等贼将,斩首四万,生擒五千,获马五千匹。河北十余郡重归唐朝掌握。唐肃宗即位后,贼将阿史那从礼率五千骑出塞,与河曲部落数万胡人企见觎身在朔方军的皇帝。郭子仪与回纥首领联兵击败贼军,平定河曲地区。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仪在潼关大破贼兵,收陕郡永丰仓。同年四月,安禄山被儿子杀掉,朝廷招郭子仪还凤翔,欲图大举。五月,郭子仪进位司空,充关内、河东副元帅。十月,郭子仪率汉、回纥联军十五万收复长安。与敌交战中,郭子仪指挥有方,斩首六万余级,唐兵重新夺回京城。百万人民夹道欢呼:“不图今日复见官军!”
至德二年十一月,郭子仪率兵又攻入东都洛阳,陈兵于天津桥南,士庶欢呼。至此,郭子仪因军功加司徒,封代国公。率师回京时,唐肃宗亲遣御林军迎于灞上。面君之时,唐肃宗一句话发自肺腑:“虽吾之家国,实为卿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