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靖康之变,靖康之变的罪魁祸首是谁(2)

2、靖康之变的罪魁祸首是谁

对,您没有看错,靖康之难的祸首正是“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

很清楚,靖康之难的原因既不是什么“文弱”,也不是什么“守内虚外”,而是灭辽这个近乎弱智的决策。世界上有弱智存在很正常,但是弱智们掌握朝政就很可怕了,宋徽宗、蔡京、童贯、王黼这些人为何能够身居高位并且沆瀣一气,破坏宋帝国长久以来稳定的决策机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新党。

熙宁变法我们前面一直没有说清,因为现在才是说清的时候。熙宁变法的具体内容完全正确,大多进入宏观经济学的经典教材,也是现代国家具体采用的经济政策,王安石的奇才堪与沈括、牛顿比肩。但是他试验这些工具的时候方式太过于激进,对经济的一时伤害尚在其次,而这场变法造成的“新旧党争”才是靖康之难的主源头。

王安石除了千年不遇的卓越才华外,还拥有极高的人格,但非常遗憾的是他提拔的人却没有一个好东西。曾布、吕惠卿这些人不是真正的改革家,而是企图打着改革的名义攉取政治利益的投机分子。《宋史奸臣列传》中共有21人,其中14人在北宋,这其中又有12人都是新党人士。

大家注意,“新党”、“旧党”这样的词汇并非所谓旧党人士发明,而是新党人士在朝廷内部人为划分出的阵营,政治投机商们便通过这样的阵营打击异己,提拔自身。宋神宗年轻时信任王安石,是新党的支持者,后期非常后悔,转而支持旧党。而其后执政的皇帝、太后在新党和旧党之间反复切换,将党争的风气推向了高潮,而最令人遗憾的是,最后的胜利者仍然是新党:宋徽宗。

虽然最后的新党不再像王安石那样不理智的强推新法,但他们的政治风气却已经形成。众所周知,权力的制约和内部平衡是一个权力主体生存的保障。按照宋朝的权力制约设计,皇帝、台谏、文官形成三足鼎立的制约态势,相当稳固。

但是新党人士为了自身利益,无原则的和皇帝合作,压倒了反对势力,形成了制约很小的权力阵营。这种风气在曾布、吕惠卿身上已有体现,在蔡京、童贯身上更是发挥到了极致。按照宋廷的决策机制,做出一项战略决策需要通过很多环节,接受很多监督,并非某些人头脑一热就能通过。伐辽这种智力不正常的战略明显是某些人的好大喜功,在正常的朝政下是不可能通过的,也只有皇帝、首相、总司令沆瀣一气的时候才能通过。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不推荐你看的:

  • 大唐建立的初期,那还是一个比较动荡的时期,外面还有叛军在行动,而内里,太子的竞争永远是一个王朝避不开的话题,玄...
    历史野史奇闻指数:234
  • 金屋藏娇说的是哪位皇帝?我们一直说男人娶了老婆就是金屋藏娇,但实际上金屋藏娇指的是纳妾,而且是从皇帝那里来的词...
    历史野史奇闻指数:207
  • 我们常常在外面玩的很高兴时,说自己乐不思蜀,而这个蜀原本指的是三国中的蜀国,因为乐不思蜀的主人公的后主刘禅,也...
    历史野史奇闻指数:201
  • 我们现如今经常用背水一战来形容决战,在古代背靠水而战乃是兵家大忌,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呢?能在这么不利的情况下...
    历史野史奇闻指数:205
  • 历史野史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