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公元前270年前后,三国时期吴国的太史令陈卓统一了全天星官,编成一个具有 283个星官、1464颗恒星的星表,史称“陈卓定纪”,陈卓综合而成的283官星象体系被后世史书所采纳,成为我国观测星象的基础。
陈卓关于全天星官的划分凸显了中国“二十八宿”星官体系,“二十八宿”简单地说,就是先以历史上一些重点观测的恒星作为标准,然后再以线形联络起它近旁的部分星,如此构成一宿。全天共有28个宿,分为四组,称为东、南、西、北四官,即东官苍龙、南官朱雀、西官白虎和北官玄武,以这二十八宿为代表,携领囊括全天的所有星官。
“三垣”的创立比“二十八宿”晚一些。人们仰观天顶,先把北极周围的广泛天域定为“紫微垣”,也叫“紫宫”或“中官”。由于古人已将二十八宿分配入东西南北四官,而中官仅含一个紫宫,有些单薄,先人便将紫微垣和二十八宿之间的部分天域进行了划定,分别命名为“天市垣”和“太微垣”。三垣在隋唐之际趋于成熟,合并二十八宿后成为新的“二十八宿三垣”体系。后来“三垣”的地位逐步提升,在此基础上成为“三垣二十八宿”体制。
《漫步中国星空》作者之一的万昊宜告诉记者,基于传统文化的“三垣二十八宿”星象体系,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有别于西方的最引人注目之处,自陈卓初定至体制完全建立,传承了千余年,一直到明清之际。
遗憾的是,三国时代陈卓关于星官的著作和原图早已散失,未能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