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里的“地下后宫斗争”(5)

  四年后,皇太子朱常洛喜得长子,神宗架不住群臣的接连上疏,只得将王恭妃晋封为皇贵妃。而此时,王贵妃依然住在景阳宫,常年大门紧锁,被人为地与外界隔离开来。直到她临终前,朱常洛不知从哪里得到了消息,毅然撬锁而入,才实现了母子间的短暂团圆。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宫女出身的王贵妃与世长辞。次年,她被安葬在天寿山陵区,与明成祖皇妃的坟墓“东井”相邻。她的随葬品,也少得可怜。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神宗驾崩。八月,朱常洛继位,是为明光宗。光宗下诏,追谥生母王氏为皇太后。但仪礼未行,在位仅二十九天的光宗便撒手人寰。九月,熹宗即位。他完成了光宗的遗愿,尊王氏为孝靖皇太后。十月,孝靖皇太后的灵柩从东井之左迁出,补充随葬品后,与神宗、孝端后的灵柩一起葬入定陵地宫。

  颇为讽刺的是,神宗生前最厌弃的“王宫女”,死后竟然要永远陪伴在他身旁。按理说,他既然咬牙册立了“都人子”(宫女的儿子)为皇太子,应该会想到有朝一日太子继位,一定会尊生母为皇太后。那么,根据裕陵开创的合葬制度,“王宫女”肯定也会葬在他身边。既然这样,为何在王恭妃生前,要对她如此残酷,如此绝情?让一个生前受尽冷落的女人,死后伴他长眠,难道他不会觉得,自己在九泉之下也得不到安宁吗?

  关于这一点,唯一合理的解释是,神宗存有一种侥幸心理。立朱常洛为太子也好,晋封王恭妃为皇贵妃也好,都是用来堵住群臣嘴巴的权宜之计。只要他还活着,他就是位居九五之尊的君王,只要找到了足够的借口,太子随时可以废,王恭妃更不可能成为皇太后。

  只可惜,他也是人,他也会死,而且死在了太子前面。尽管,只提前了几十天。

  此时,郑贵妃依然健在。眼睁睁看着昔日的宫女葬入定陵,她想必倍感失落。神宗临终前,曾有遗命,封郑贵妃为皇后——一旦实现,郑氏去世后也可与神宗合葬。然而,礼部侍郎孙如游为首的一批官员却极力抵制,最终使明光宗没有兑现父亲的承诺。

  十年后,崇祯三年(1630年),郑贵妃逝世。她葬于万寿山陵区西南的银泉山下,只能与神宗的其他皇妃作伴。而定陵地宫“一帝两后”的合葬,对于王宫女——王恭妃——孝靖后这个苦命的女人来说,也算是迟到的公正吧。

  猜不到的结局

  在明十三陵中,长、献、景、泰、康、德六陵属于“一帝一后”合葬,裕、茂、永、昭、定、庆六陵属于“一帝多后”合葬,唯有思陵最为特殊:其中埋葬了一帝(明思宗,也就是崇祯皇帝)、一后(庄烈愍皇后周氏)、一妃(田贵妃)。然而,这种奇怪的“帝、后、妃合葬”形式的出现,实属无奈之选。

共6页: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不推荐你看的:

  • 文昭甄皇后,曹丕的正皇后,虽然一生受宠,但是宫内的女子阴谋太多,城府太深,再美好的爱情都很难一直持续下去。曹丕...
    历史野史奇闻指数:202
  • 汪精卫这个人先抛开他叛国的事,还是一个很不错的人,无论是人才还是能力方面,怪就怪在价值观不对,让他这身才华还是...
    历史野史奇闻指数:209
  • 世界上可供瞻仰的伟人遗体仅有5具,毛主席水晶棺遗体是第四位欲将永久保留的遗体。最著名的当然是列宁遗体,至今依旧...
    历史野史奇闻指数:585
  • (1627年8月22日)二十三岁的明熹宗驾崩,(8月24日)明熹宗弟弟,十七岁的朱由检登帝位:庙号:明思宗,年号:崇祯。惯...
    历史野史奇闻指数:631
  • 历史野史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