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清朝覆亡的十大教训(13)

  尽管各级地方官员对会党情况有所警觉,但总体而言,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譬如庚子年前后的湖南巡抚俞廉三曾将称会党分子“手无利器巨资,胸无远谋大志”,但这种情况在革命党人加入之后就大不一样了。革命党的举义大多是通过会党间接发动群众,三者结合势必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由此也在辛亥革命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后来的历史书写中革命党人对于这段历史却颇有隐晦,譬如蔡元培在修革命党史的时候,孙中山就特地关照他不要多写会党)。

  9、领导人的经验、意志及心理素质均不过关

  论史者常批评慈禧太后选择载沣为接班人是巨大的错误,实则在讲求“名正言顺”宗法制度下,慈禧太后并无其他人选。载沣的为人固然宽厚,但其性格内向,讷于言词,加之政治经验缺乏,以其个性与才能,根本无法驾驭重大的危机事件,何逞辛亥革命的变乱局面。

  颜惠庆曾这样评价辛亥革命时期的清廷主政者:摄政王载沣虽意图良美,但生性软弱;庆亲王奕劻富有丰富的经验,可惜年事已高;协理大臣那桐富有才华,能言善辩,却缺乏实际本领和决断才能;唯有镇国公载泽,在满族大臣中堪称果决勇毅之人;协理大臣徐世昌与另两位大臣梁敦彦和盛宣怀,他们虽然满腹经纶,老于世故,但面对只有打过仗的人才能应付的局面,就显得体魄不够强健,气势不能夺人了。

  以保守著称的御史胡思敬称“大清之亡,亡在皇纲不振,威柄下移,君主不能专制,而政出多门”,其认为摄政王载沣如能力行专制,“虽以无道行之,未遂亡也”。这显然又是另外一种荒唐。末代皇帝溥仪在回忆录中为父亲未能果断斩杀袁世凯而感到遗憾,这种政治见识更是等而下之。载沣不杀袁世凯,实际上是在无意间给皇族留了条后路,如果1909年杀了袁世凯,革命后皇族恐无噍类耳。

共18页: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

不推荐你看的:

  • 美国是一个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不管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政治文化方面,他的管理都是非常的有特色,但是各种各样的总统...
    历史野史奇闻指数:283
  • 花园口决堤,被称之为是世界惨案之一。所以它还有一个名称,叫做花园口惨案。事件发生于1938年的5月19号,日军侵略中国...
    历史野史奇闻指数:307
  • 黄继光是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小山村里面,他在小的时候家里是非常贫穷的,而且当时的时候他的父亲经常会受到一些地主的...
    历史野史奇闻指数:247
  • 在我们科学家的研究历史中都有着无法理解的问题所在,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就是地理学与生物学领域至今无法攻克的难题...
    历史野史奇闻指数:222
  • 历史野史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