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清朝覆亡的十大教训(14)

  保路运动中的处置失当与辛亥革命的惊慌失措,实证了载沣不是一个合格的主政者,其领导能力的缺乏,失去的不仅仅是个人权势,其中更多的是是流失了大多数黎民百姓对安定、秩序、发展的期盼及由此带来的不可估量的生存利益。轻率的让权,未尝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作为临危受命的袁世凯,其对清廷固然不无怨气,但要说他存心报复清廷也未必说得不过去。袁世凯与当时众多的官僚士绅一样,大体上也只是跟着形势走而已。如果袁世凯意志坚定,其在《十九信条》下全力扶持清廷,成为东方的“俾斯麦”也并非没有可能,因清廷一方在军力、经济、组织、外交等诸多方面实则是远胜于革命军,武汉、西安指日可破,南京亦恐难保,形势比人强,但其以“各地蜂起、无钱打仗”作为借口抛弃了清廷,那他就只能选择去做洪宪皇帝了。

  就这点而言,袁世凯的见识、胆识与魄力远逊于曾国藩,正如辜鸿铭所嘲讽的,袁世凯是一个十足的胆小鬼和叛徒,借口为了节省这面旗帜的布料而不得不将它扔到了一边。袁世凯如此,其他有代表性的士人如末代状元张謇、汤寿潜等也迅速转向革命党,其节操固不足论,正如史学家陈三立对国变之源的追论,国家的兴废存亡非一朝夕之故,而“节钺重臣号为负时望预国闻者”昧于天下之势,更致人纪防堕、人心狂逞,一群无责任感的亲贵重臣把持权柄,清廷又岂能不亡。

  10、激进、草率、未经大多数人认可的政治构架遗患无穷

  十年的清末新政与立宪对于近代中国的转型来说无疑是快马加鞭,但突然爆发的革命更是如电光石火,中国人尚不知道君宪为何物的时候,历史已经转进了更为茫然的共和年代。辛亥革命最大的问题在于,以满族亲贵的腐朽性、民族矛盾的伪构性掩盖了传统政治及社会制度的顽固性,并进而使原本以现代化和民主化为目标的浩大运动完全偏离了方向。

共18页: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

不推荐你看的:

  • 美国是一个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不管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政治文化方面,他的管理都是非常的有特色,但是各种各样的总统...
    历史野史奇闻指数:283
  • 花园口决堤,被称之为是世界惨案之一。所以它还有一个名称,叫做花园口惨案。事件发生于1938年的5月19号,日军侵略中国...
    历史野史奇闻指数:307
  • 黄继光是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小山村里面,他在小的时候家里是非常贫穷的,而且当时的时候他的父亲经常会受到一些地主的...
    历史野史奇闻指数:247
  • 在我们科学家的研究历史中都有着无法理解的问题所在,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就是地理学与生物学领域至今无法攻克的难题...
    历史野史奇闻指数:222
  • 历史野史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