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溃前,大清紫禁城里的哭声(6)

  清廷罪己的同时,又下诏准组完全责任内阁,不再任用亲贵。诏书中“懿亲执政,与立宪各国通例不合”云云,本来是国人早就一再指出的,现在进入诏书真令人感慨。

  更大的动作是下诏解除党禁: “党禁之祸,自古垂为炯戒,不特戕贼人才,抑且消沮士气……兹特明白宣示,与民更始……嗣后大清帝国臣民,苟不越法律范围,均享国家保护之权利,非据法律,不得擅以嫌疑逮捕。”

  罪己,实行责任内阁制度,解除党禁推行政党政治,清廷的这几步都是为了唤回已经流失的民心,特别是对立宪派来说,现在清廷所允诺者就是他们一直以来所坚持的诉求—以和平的方式走宪政的道路,但为什么即使是立宪派,对清廷抛出的最后的救亡策也无动于衷呢?

  原因简单得很,人心已冷,谁也没有再耗下去的兴致了。

  绵延了两百余年的大清帝国这时就像一棵大树,蠹虫在里面刨其根本,外面有人推搡,还有一些人则冷眼旁观,这样一种局面,它哪有不倒的道理呢?

  隆裕掩面而泣

  南北相持,最大的受益者将是袁世凯,这种趋势已经明朗。而革命党的激烈行动又加速了这种趋势。

  首先是潜伏于京城的革命党激进一派暗杀袁世凯未中,倒帮了袁的大忙。隆裕太后倚袁世凯益专,清廷中对袁不利的话都不能入隆裕之耳了,而袁于案发后,更以休养为名不再入朝,以示要挟。其次,革命党的炸弹帮助袁世凯消灭了一个有力的敌人,即满洲贵族中的少壮派代表良弼。良弼抵制袁世凯,反对议和、清帝退位,正组织“宗社党”与袁抗衡。良弼被炸死,亲贵皆胆落,纷纷离京走天津、青岛、大连等处,避居于租界,无人再敢反对议和。

  反对的力量越来越弱,袁世凯的逼宫则步步为营。在袁世凯心腹、邮务大臣梁士诒的奔走策划下,驻外各国公使电请清帝退位。不久,更有所谓前敌四十二将领的联名请退位的电报。在这封以北洋大将段祺瑞为首而签发的电报中,武人们赤裸裸地威胁道:“虽祺瑞等公忠自励,誓死可保无他,而饷源告匮,兵气动摇,大势所趋,将心不固,一旦决裂,何所恃以为战?深恐丧师之后,宗社随倾,彼时皇族尊荣,宗藩生计,必均难求满志。即拟南北分立,勉强支持,而以人心论,则西北骚动,形既内溃,以地理论,则江海尽失,势成坐亡。”

共8页: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不推荐你看的:

  • 美国是一个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不管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政治文化方面,他的管理都是非常的有特色,但是各种各样的总统...
    历史野史奇闻指数:283
  • 花园口决堤,被称之为是世界惨案之一。所以它还有一个名称,叫做花园口惨案。事件发生于1938年的5月19号,日军侵略中国...
    历史野史奇闻指数:307
  • 黄继光是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小山村里面,他在小的时候家里是非常贫穷的,而且当时的时候他的父亲经常会受到一些地主的...
    历史野史奇闻指数:247
  • 在我们科学家的研究历史中都有着无法理解的问题所在,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就是地理学与生物学领域至今无法攻克的难题...
    历史野史奇闻指数:222
  • 历史野史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