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君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工作人员在遗址附近捡到了三块铸钱残范,从其背模的形制看,应当是汉代五铢钱的背范。到2007年4月,沙河古桥遗址北面沙壕及其周边陆续发现铸钱残范以及与铸钱相关的文物。这说明,除了古桥遗址、临水宫殿建筑以外,遗址周围可能存在着一处尚未发现的汉代铸钱工场遗址。
最新考证
古桥为秦汉时期的沣河桥
二十年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曹发展对沙河古道的沙质层进行了大面积和长时间的调查,并结合沙河古桥考古研究资料,认为沙河古桥遗址就是秦汉时期的“沣河桥”。
曹发展说,大量史料证明,现在的沙河河床不是渭河古道,而是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沣河”故道,因为沣河出山后至少有过三次变迁。其一,《诗经》“丰水东注,维禹之迹。”这是周人当时所看到的沣河流向,经考证,今长安境内尚存“丰水东注”的沣河古道遗址,黄盛章、胡谦盈等专家有考察报告;其二,《水经注》“丰水出沣溪,西北流分为二水。一水北流为枝津,一水西北流……又北至石墩注于渭。”这是北魏时期的丰水流向,丰水西北流的故道就是今天所能看到的“沙河”。从沙河桥一带出土的文物情况分析,丰水的这种流向至少经历了战国及秦汉唐数代;其三,《宋著长安志》在“咸阳县”条记载:丰水“自长安县界来,流至宋村合于渭水”。宋村是长安县最西北的一个村庄,在东江渡村西南,泥河西岸。这条记载说明在宋敏求写《长安志》时,丰水还是经资村、西屯、东江渡一带向西北流入渭河。在宋代以后,丰水才改道“北流”,成为现今的沣河。清《咸阳县志》有明确记载:“丰水在县东六里入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