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西走,是一片绿洲,这便是龟兹国。在玄奘眼中,龟兹的意义并不仅限于一个西域小国,因为这是十六国的后秦时期的伟大法师鸠摩罗什的出生地。
鸠摩罗什的父亲是天竺人,在即将继任相位时毅然出家,离开天竺来到龟兹,被聘为国师。因被国王的妹妹逼婚,因而有了鸠摩罗什两兄弟。
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姚兴攻灭后凉,亲迎鸠摩罗什来长安。在随后的十多年内,罗什悉心从事讲法和译经事业,主持完成了不下数千卷的译作。著名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也就是简称的《金刚经》,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
更加巧合的是,鸠摩罗什法师也号三藏。藏,乃容器之意。三藏,也称三法藏,是指印度佛教圣典的三种分类:经藏、律藏和论藏。
有趣的是,两个三藏都曾把佛经翻译的历史发展推向更新阶段,都是里程碑和分界线一般的人物。
话说玄奘在龟兹停留了大约六十多天,终于等到天山之雪融化,道路开通,他继续前进。
走过了最为艰苦的跨越天山之路,前面的路就好走多了。一天,玄奘终于抵达天竺。
在佛陀的故乡,玄奘终于触摸到了他连梦中都在追求的东西。当时,天竺与大唐关系还不错,而印度的僧侣们对这位不远万里前来求法的唐僧更是热情接待,毫无保留地将珍贵的佛典传授给他。
在天竺居住学习的十几年,也许是玄奘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吧。但是他知道,这里并不是自己的乐土,他还要回到大唐去。
出发,永远是为了返回。这也许是一切具有史诗意味的人生所必然经历的过程,就像荷马那部《奥德修纪》中的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一样。玄奘踏上了归途。
当玄奘再次进入西域时,大约已经是贞观十八年左右。十几年的时间,唐太宗和他的唐帝国,已经制造了一场沧海桑田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