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的奇思妙想 十大假想行星(3)

宇宙中十大假想行星 科学家们的奇思妙想

  6 法厄同星

  1802年,德国天文和物理学家海因里奇·奥伯斯发现了史上第二颗著名的小行星:帕拉斯星(也称武女星)。他提出观点认为它与上一颗小行星(克瑞斯)一起很可能是来自远古时期因结构内力或者彗星撞击而炸毁的中型行星的碎块。这次撞击所产生的可能还有除了克瑞斯和帕拉斯之外更多的天体碎块,而事实上人们又很快相继地发现了两块——1804年的朱诺星和1807年的维斯塔星。

  而这颗因爆炸分裂而被推测形成太阳系中主小行星带的行星后来人们称其为法厄同星,名字起源于在希腊神话中驾驭了一天太阳战车的神话人物名。但法厄同星假说依然存在漏洞。比如说,所有主小行星带的天体的总质量远小于整颗法厄同星的质量。另外,小行星带中的各个天体的属性千差万别,很难肯定它们都来自同一颗行星。时至今日,大多数行星研究科学家都认为小行星的形成来自于长久以来逐渐吸引到一起的大量宇宙碎片。

 

宇宙中十大假想行星 科学家们的奇思妙想

  5 “V”行星

  “V”行星是现今学说中另一颗存在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神秘行星的名字,但有关其曾经存在过的依据却与上一颗大相径庭。故事还得从阿波罗登月计划说起。“阿波罗”号的宇航员带了很多月球上的岩石块回到地球,其中有一部分叫做“冲击熔岩”,其形成于月球被小行星大小的天体撞击并产生足够融化岩石的热量时。科学家们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来估测这些岩石是于何时冷却并发现了惊人的结果——大多数熔岩居然仅在38亿年到40亿年前之间就已经冷却。

  于是显而易见的是,在这两亿年之间有大量的小行星和彗星都撞击了月球,而这一事件在天文学上被称为“后期重轰炸期”。之所以将其定义为“后期”是因为它发生于其余的大轰炸期之后。在太阳系形成早期,各种天体大碰撞是常有的事,但对月球来说已早已远离那个时期。因此问题马上来了,谁来解释下轰击月球的小行星数量剧增的这段短暂的时间内究竟发生了什么?

  大约10年前,John Chambers和Jack J.Lissauer提出观点认为这次大撞击很可能来自一颗早已永久消失的行星,他们将其称为“V”行星。他们的理论认为,“V”行星来自于火星轨道与主小行星带之间的运行轨道而在被小行星带内部的行星群的引力驱使而驶出小行星带之前一直安分守己地运行着,而就在其驶出小行星带时它也同样撞击了大量小行星并使得它们也一起被引力驱使而撞击月球。与此同时,“V”行星更是撞向了太阳而一去无回。两人的观点很快便招来了诸方质疑之声——并非每个人都认同“后期重轰炸期”确有其事,但即使真的发生过,也还可能存在与“V行星”说并驾齐驱的观点。

共6页: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不推荐你看的:

  • 黑洞是由于恒星的爆炸死亡而形成的,其中巨大的质量和引力让所有被吸入的东西甚至是光都无法逃脱。但是你知道吗,有种...
    宇宙探索奇闻指数:335
  • 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是庞大宇宙里的几位渺小的存在,宇宙从诞生到现在还在不断的演变,宇宙年龄到底有多大呢?对于地球与...
    宇宙探索奇闻指数:273
  • 我们都知道宇宙是由大爆炸而诞生的,但是在大爆炸之前,我们的宇宙又是什么呢?而我们现处的宇宙之外是什么呢?这些问...
    宇宙探索奇闻指数:253
  • 以人类目前的科技,还无法完全理解黑洞的原理。宇宙中有许许多多的黑洞,人类观测到许多极为庞大的黑洞,是太阳质量的...
    宇宙探索奇闻指数:245
  • 宇宙探索排行(TOP10)